再看甲午 ——从战争前中日对比分析中国战败之因 一、甲午之痛 春愁 丘逢甲 春愁难遣强看山, 往事惊心泪欲潸。 四万万人同一哭, 去年今日割台湾。 (1896年4月17日) 二、甲午之殇 1895年4月,于日本马关签订《马关条约》。 三、甲午之惑 同样是内忧外患、同样是闭关锁国,同样是学习西方先进文化,初期领先的清政府为何在最后关头输得一塌糊涂? 你认为有哪些因素? 在对待外来入侵问题上,两国态度有何不同? 材料一:战争结束了……但中国人……没有利用这五个新通商口岸引进西方近代以来的物质文明和科学技术创造……中国上下在战争结束后依然浑浑噩噩,继续陶醉在中国文明昔日光环之中。 ——马勇《鸦片战争:失败未带来革命》 材料二:在美国的武力胁迫下,幕府接受了开港要求,于1854年3月在神奈川签订了“日美亲善条约”。 ——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历史》 材料三:清国在引进西式武器过程中,没有章法、各自为政,进口装备种类繁多、五花八门,营中新旧兵器混杂情况严重……在后勤、医疗、食品、输送等领域内的战争同样存[来自e网通极速客户端]
类型:
课件
版本:
北师大版
适用:
必修1 第6课 甲午战争和八国...
大小:
861KB